手机版

工大情结

百年兰理工-校友说工大“最念人生美好时”百年兰理工-校友说工大“最念人生美好时”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21

原甘肃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工民建专业1971级 李国梁

我叫李国梁,是原甘肃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工民建专业1971级2班学员,1971年10月入校,1975年6月学习期满毕业。大学毕业以来先后在甘肃省永昌县经济计划委员会、永昌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甘肃省金昌市建筑管理处、金昌市规划建筑设计院等处工作,2012年于金昌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局退休。今年3月份当我从手机微信公众平台《兰州理工大学校友会》里看到母校百年华诞相关活动的消息,内心十分激动,久久不能平复,不由得让我回忆起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美好时光,就是当年我们作为首批工农兵学员在甘肃工业大学学习生活的这段经历,这是我这一生所永久都不能忘怀的。

从普通工人变成为大学生

我在进入甘肃工业大学前,已是甘肃省永昌县钟表修理刻字社入社三年的一名刻字工人,并即将由学徒工转为技工。1971年8-9月间,我听到有人说省上和武威地区派了大学招生工作组来到县里,要从我们县招收三十多名符合条件的人去上大学。同时还听闻县里分配给了我们手工业联社一个招生指标。那时的我刚满17周岁,初中毕业已三年,若是按照正常的话也正是考大学的时候,因此也想着若是有个能上大学的机会那就太好了。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县招生办公室,当了解了招生办法和报名条件后,我觉得自己应该比较符合招生条件,就立即赶回本单位去请求报名申请推荐。起初单位当然不大同意我的要求,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把我基本培养成了有技术的年轻技工,还指望我能够在单位里独当一面呢。当时多亏了我的师傅最懂我的心思,帮我做通了单位领导的工作,终于获得本单位同意县联社推荐,报到县招生办和招生工作组那里经考核通过并逐级上报。记得大概是到了9月末,我收到了由甘肃省高等院校联合招生办公室发来的《录取入学通知书》,我被录取于甘肃工业大学房屋建筑专业(入学后不久改名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事后我回忆起,我还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幸运儿呢!

入校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10月上旬,该是入学报到的时间,县里派汽车将我们三十多名学员送往火车站,集体乘火车赴兰州和黄羊镇(甘肃农业大学时在武威黄羊镇)的兰州大学、兰州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甘肃工业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报到。给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火车到兰州已是深夜,我原担心下了火车怎样才能找到学校呢!然而当我背着行李刚出站,站外广场上灯火通明,就听到有人大声叫着“有上甘肃工业大学的学员,请到这里集合,统一乘车去学校”,原来是有各学校的老师在接站,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放了下来。找到咱们工业大学的集合点,乘上学校的汽车,一会儿就听到接站老师说“到了,到了!”待接近校门口时,只听见锣鼓喧天,看到校门内外,还有人举着红旗,有人拉着横幅,顿时“热烈欢迎工农兵学员”的口号声此起彼伏!直把我们迎接到校内中心广场上,然后分派老师将各专业的学员带往早已安排好的宿舍楼层里,房间门都大开着,依名单安排学员入住。接待我们的两位老教师(其中一位是名叫王典的,还有一位姓陈)还热心地叮嘱了洗漱、开水、早点儿休息等注意事项。我们顿时觉得像刚离了老家又进了新家一样。

学校生活的起始是入学教育

刚入学约一周的时间,校方安排进行入学教育。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学习讨论有关文件和材料,要求工农兵学员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不仅要豪情满怀地上大学,还要以主人翁姿态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即上、管、改)。

期间,学校安排全体学员集体观看了“内部电影”——日本影片《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这在入校之前就已经听说过,这是县上机关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体观看过的内部电影,原来就是这三部影片。当时是对领导干部层面进行“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教育,而我们工农兵学员就有资格观看,不由得使我产生了身份突变的使命感、责任感。

入学教育中还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就是隐隐听到已在内部传达有关“9.13”事件的消息。不出一个星期,学校就向全体学员正式传达了关于“林彪叛逃事件”的中央文件。

入学教育结束前,各班级都成立党、团支部组织。当时的班称为“排”,而组称为“班”,感觉颇像是部队编制一样。从学员中选举了排长、班长,各排党、团员分别举行党员大会和团员大会,产生了党支部委员会和团支部委员会,分别选举了党、团支部书记和委员。

总而言之,入学教育给我本人的感觉就是——大学校的生活很新鲜。

学工、学农、学军

1972年1月某日,学校照例放了寒假。过了春节后返校不久,学校安排我们第一次学农劳动,去的是景泰一条山的学校农场,主要任务是修建灌溉渠道和平田整地。那个时候,学校农场初建不久,在光秃秃的沙漠和戈壁滩上,风沙很大,生活条件很差,但学员们没有一个人口吐怨言,干起活来却个个都生龙活虎,干劲非常大,活儿做得都很漂亮,连带班老师都啧啧称赞。

之后,学员基本上每年都要去学校农场或学校附近农村参加一次农业生产劳动。

首次学工劳动,大概是在1972年的5月份,我们房建专业两个排的学员,在兰州石油机械厂某工程工地参加施工劳动。我们专业的学员中,有半数以上的人都来自于建筑施工单位,有国家建工部第七工程局的,有甘肃省建工局各公司的,有各地州市建筑公司的,,不仅有瓦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并且还有建筑木工、建筑电工、建筑机械工等等,而且各主要的工种都有,这些学员一进入工地,拿起工具来可都是行家里手,他们可以直接上手当大工。只有少数像我这样不懂行的学员,只能老老实实地给工地上的师傅们打下手,干一些搬砖、运灰浆、绑扎钢筋等普工(小工)活儿。但到了工地休息的时间,方可请教师傅们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学工劳动,也是每年一次必须有的。先后去过兰州炼油厂、兰化公司等工厂基建工地,吃住都同工人师傅一样,在工地上一边参加劳动,一边由随班老师结合教学进度讲解工程实践中的问题。

1973年的第二学期,学校安排进行学军活动。由甘肃省军区派出教导队来学校,对学员进行了为时两周的专门军事训练。由于我们71级工民建专业一班拥有八、九名来自于部队的解放军学员,加之我本人在入学前连续几年参加过县人武部组织的基干民兵训练,因此我们两个班整体军训成绩还不错,我本人还被评选为实弹射击和手榴弹实弹投掷的示范学员。

补习数理化和英语

针对学员中有部分人的学历低、数理化基础知识差以及没学过英语的实际问题,在1972年这一学年里,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了初、高中数理化和英语课补习,从初等数学、普通物理和基础化学课补起,英语基本上是从零起步,结合专业基础课学习,边学边补,边补边学。

本人学历是65级初中,但实际上真正初中课程也就是学了一个学年,就赶上“文革”时代了。幸好我在上初中时就开了英语课,数理化方面也还学到了一点儿知识,加之入大学时年纪也小,尽管在学习中有很多困难,但也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听讲,同时还找来了一些初、高中的课本书,利用课余时间狠抓复习,比起有些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且年纪偏大的学员要稍微强一些。在各科老师的热忱教导和耐心帮助下,我的作业和测试成绩都能达良好甚至优良。在建筑识图与制图、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物理等各门专业基础课上都没有落下或掉队。

专业课学习和工程设计“三阶段”实习

从1973年起到1974年两个学年里,学校在教学中采取了基建工程实施程序中的工程设计“三阶段”模式,来安排工民建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比如,在工程设计第一阶段,即工程方案设计阶段,安排专业课课程涉及到工程规划、建筑学、建筑材料、工程勘察、工程测绘、相关资料收集等学科内容。由老师给出模拟项目,提出深度要求,由学员进行多方案创作训练。之后再进入工程设计第二阶段,即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安排专业课课程涉及到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经济等学科内容。由老师再给出模拟项目的方案设计批准书和初步设计条件,由学员进行初步设计训练。最后进入工程设计第三阶段,即工程施工图设计设计阶段,安排专业课课程涉及到建筑土工、地基与基础、砖石结构、木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特种结构、建筑机械、建筑施工等学科内容。

第三阶段的设计实践是和毕业设计结合在一起进行的。1974年,学校对外联系了一些工业企业的基建项目,有马鞍山钢铁厂、山东淄博陶瓷厂、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等,原则上都以现场设计方式组织进行。校、系、专业三级领导都出马,组织安排指导老师,按项目实际分派项目设计实习组,每组分派两名指导老师带队并担任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本人参加的项目设计实习组是由焦旭和余九如两位老师带领,本来是确定承担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机修厂铸钢车间项目设计,先期已确定了设计方案,就待赴现场做施工图设计。但非常遗憾的是,一直等不到甲方通知进厂的消息。经学校研究同意,于是我们组改作兰州通用机器厂电磁屏蔽实验车间项目设计。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我们赴天津工学院建筑系考察学习了电磁屏蔽实验流程,返校后入厂进行现场调查,完成资料收集后带回校内完成施工图设计文件。紧接着有武威矿山机械厂铸钢车间项目正在兰州寻求设计单位,经联系确定后,我们组随即赴武威入厂进行现场设计工作,直到完成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后返校。在武威其间,还受到甘肃省军区驻古浪某部队的邀请,前往部队驻地帮助解决了他们自建礼堂中无法处理的技术难题。返兰后,还是等不到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机修厂的消息,我们组遂进入甘肃省给水排水工程勘察设计院(当时为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与甘肃省建筑勘察设计院合并的设计院)实习,在该院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了平凉地区汽修厂修理车间施工图设计任务。到1974年第二个学期,我们的课程学习和设计实践及毕业设计实习都按学期和学年计划完成了。

毕业时的心情很失落

1975年第一个学期,学校从系里抽出一部分领导和老师,组成精干力量专门进行71级学员学习总结和毕业准备工作。本人的学习总结报告通过班上指导老师上交到了系里。早已听老师说过,我们学校是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毕业生历来面向全国系统分配,所以学员们大都在议论毕业后去向何处的问题。但离毕业越来越近时,突然传来辽宁朝阳农学院“社来社去”经验,也就是“工农兵学员从哪来就回哪去”的分配方向。果然,毕业时刻来临时,学校发下来甘肃省大中专毕业生派遣证,来自中央和省属单位的学员统统回了原单位,来自地区和县里的学员,全部被派遣到各自的地区和县里报到安排工作。我们71级工民建专业两个班的六十余名学员中,只有两位学员毕业留校,一位来自有色冶金第八建设公司,叫李中友;另一位来自甘肃省张掖地区建筑安装公司,叫苏长吉。

我自然是被派遣到我来上学前的甘肃省永昌县去报到了。

当时我们的想法是,农学院的学员可能都来自农村,把学到手的农学知识带回农村去,大可施展其才。而我们是工科院校,像我这样从县里来的这部分学员,仍回到县里去,既无建筑设计院,也无建筑公司,回去究竟干啥呀!将此想法说给老师听,老师也是不置可否,只是连连摇头叹息。总之,我们同学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大家将要分手时,情绪都不好,甚至连全班级毕业留念的合影照片都没拍得。

6月某日,学校召开1971级学员毕业典礼大会,发放了毕业证书。并未有热烈的气氛和激动的心情……

该离校了,没有道别,也没有欢送。当我扛起行李背上书包,迈着沉重的步履,出了校园,一步步走下兰工坪这个黄土山包,告别咱省会城市兰州,坐上向西去的火车,一路上都是思绪万千……

今天的感想

如今的我已经年过65周岁了,回望44年前那个特殊年代里在甘肃工业大学整整三年零八个月的学习生活,真的是感慨万千啊!1971年入校的我们,可能是甘工大首批工农兵学员,那时候的学校才刚刚恢复招生与教学,师生们都有一种久旱逢甘霖、老树复生机的感觉。尽管“文革”尚未结束,工农兵学员中有部分人是凭关系“走后门”塞进来的非优秀青年而影响整体形象,还有部分人的文化程度过低而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尤其是学校还没有正规的统一教材,而由各个老师自编自刻自印(往往有老师来不及刻印的时候,分出一部分来交学员完成刻印。本人经常担当刻写钢板的任务)“讲义”来授课,学员渴望能够接触和学到的知识却非常有限。再加上或多或少地还有“运动”如1972年“清查五一六分子”、1973年“交白卷”、“朝农经验”、1974年“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等干扰的影响,但是就我个人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在学校方面来说,对我们71级学员是非常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在学员方面来说,大家共同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和自加压力勇挑重担的自律意识也是非常强的。所以在学员和老师相处的关系上总的来说比较融洽(后来有许多老师评价71级学员最懂事体),较好的完成了教与学的光荣任务,百分之百的学员都毕了业,全部都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我于1975年6月毕业回到了县里,县委领导指示组织部门将我安排到经济计划委员会,先后在地震办公室、科技办公室、环境保护办公室、基本建设办公室、企业整顿办公室等处工作,后来县里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了城乡建设机构,组织上派我参与该机构的筹建,并委任我为负责人之一。在此期间,我参加了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管理岗位培训函授学习,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并挤出时间自学了城乡规划、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国建筑史等方面的国家统编专业教材,并领办了永昌县建筑设计院(丙级),承担完成了本县大量的建设项目和村镇规划设计任务,得到了县里和市里的充分肯定,曾被中共金昌市委、金昌市人民政府表彰为“金昌市优秀知识分子”,荣获“金昌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先后被选为中共金昌市第二、三、六届党代会代表。

1998年,我被调往金昌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先后在市建筑管理处、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金昌市规划建筑设计院等处负责行政和业务工作,并获得高级技术职称(副高),考取了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在金昌城乡建设事业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工作和事业上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应该首先归功于我的母校——甘肃工业大学对我的栽培,我永远地感谢我的母校,感谢所有教授过我的老师们!

亲爱的母校兰州理工大学百年华诞之际,谨献上一个昔日学子的最诚挚祝福:衷心祝愿兰州理工大学鸿图大展!盛华永驻!!骏业长兴!!!

作者简介:李国梁,男,汉族,1954年4月生,籍贯甘肃省永昌县,出生地甘肃省永昌县,原甘肃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工民建专业1971级,中共党员,金昌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退休前为金昌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副高技术职称),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现居住地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联系电话15095459199,邮箱245115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