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工大情结

百年兰理工-校友说工大--在甘肃工业大学的日子里美好的回忆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27

 

赵清仕 上学时校门口照片

赵清仕 上学时教学楼前照片

 

1965年8月,我带着家乡亲人的祝福和希望,第一次乘上火车,来到这远离故土的兰州。一出火车站,就看见对面悬挂一面旗帜,“甘肃工业大学”六个大字,醒目地映入我的眼睛。我喜出望外,一股激动的热血顿时涌满全身,箭步走上前去,原来这是新生接待站。四五个年龄比我略大的同学,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们把行李放到车上,不一会,就到了我渴望已久的甘肃工业大学。后来,我认识了那几个接待员,他们是我们专业五年级61级的徐晓天、周士彬、汪涛等。刚从遥远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来到这里,路程比我远得多,却不顾个人辛劳,便投入了新生接待工作,真不愧为大哥哥大姐姐。

当时的甘肃工大,校区较小,共有七座楼房。一号楼是教学楼,我的教室在二层。二号楼是行政办公楼,最上一层是女生宿舍。三号楼是教工宿舍。四号楼是医务所,楼最小,已拆除,原址在今逸夫馆处。五、六号楼是男生宿舍,我住在五号楼三层。七号楼是教学楼,由于当时学生少,所以几乎空闲着。那时没有图书馆,大量的书籍就存放在七号楼的大教室里,校门在一号楼的东方,一块长木板上写着校名,挂在墙上,字体浑厚有力。 

那一年,是甘工大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停办后,重新上马的第一年。全校共有三个系,七个专业。一系有机制、铸造、焊接三个专业,8个班。焊接专业二年级是从北京机械学院迁来的。我们二系有水机、化机、矿机三个专业,22个班。二、三、四、五年级是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整体迁来的。三系仅工民建一个专业,两个班。以每班30人计算,当时全校仅有学生约960人。那一年,还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调来了部分老师,使甘工大得到突飞性的发展。

从“东重”来的师生,不仅带来了好品德、好学风,而且还带来了一项特有的运动项目——滑冰和打冰球。在七号楼的南面,专门修建了一块滑冰场。 他(她)们那柔美、矫健刚强、勇猛的身姿在冰上运动,着实地吸引了全校师生及许多市民的好奇与关注。我们专业的丁成伟、程兆雪、王明智等几位老师,都是冰场上的名将。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新生也穿上冰鞋,走进冰场,摔了一个又一个的跟头,有一位同学被冰块划破了新棉裤,还有一位同学摔掉了半截门牙。胯骨摔疼了,手指划破了。寒风吹来,阻挡不住我们的勇气。像幼儿学步一样,慢慢地,我们能站立了,能滑动了,能快速如飞了。我曾高兴地写过一首顺口溜《学滑冰》:“初到冰场上,不如童学行,一步三跤十指雪,摔得屁股疼。苦练腊月天,红颜露笑容,脚踩双刀冰上飞,笑得肚皮疼。”

冰雪溶化之后, 这里就变成了田径运动场。1966年5月甘肃工业大学第一届军体运动会就在这里举行。当时的一张精致的运动会标签,至今我还珍藏着,估计已经成了稀有文物。在百年校庆的欢乐中,我把它献给了母校。那年运动会上,有一项“三千米长跑”,运动员们都跨开大步勇猛地拼搏。我很感动,就写了一首小诗,送到广播站,给他们加油:  

红旗迎风招展,锣鼓震地动天。

欢腾运动场上,长途赛跑三千。

牢记主席教导,排除千险万难。

     吸口气,忍着汗,跨巨步,越三千!

我参加的项目是小口径步枪射击,平时体育课上的成绩还行,那天的成绩却是,子弹拐了弯,落石横了向。

1967年春节,我们班的联欢会上,大家各自出演节自,各有特色,非常热闹。教我们《理论力学》课的陈冬生老师也参加了,他的节目很有趣,他说:"我老家是无锡的,那里有座山,但是没有锡矿。我以此出个上联“无锡锡山山无锡”,请同学们对下联,大家一看这个巧妙的上联都愣住了,半天也凑不上。有几个人对了几条,都不符合要求。联欢会似乎进入了休眠状态,后来,我想了一句“天水渭水水有天”。陈老师说:“不行,第一,我家无锡的,而你家不是天水的。第二,我的上联首尾皆是无锡,而你的不是天水。第三,和上联的对仗也不合要求。经陈老师这么一点评,我明白了,是差很远。在陈老师的启迪下,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内黄,想起了流经内黄的古老的黄河。偶然间,我组成了“内黄黄河河内黄”一句。我激情地走上讲台,写在黑板上。陈老师笑看点了点头,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1967年下半年,“复课闹革命”开始了,被“文化大革命”打乱了的课堂又活跃起来了。既要上课,又要闹革命,所以上课得变个样,以显示出“革命的风味”,外地传来了学生上台讲课的“经验”。我们班也就跟着学起来。当时,邓基义老师给我们讲下册《高等数学》。他也很支持。班上就推荐了三位同学,经邓老师同意,去做“兵教兵”的尝试,我是其中之一,我要讲的内容是“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定限”。老师让我们先预习课本上内容,提出问题,由他指点。弄明白后,写出自己的教案。经过两天反反复复地学习,我终于写好,并获得了邓老师的认可。
 11月25日上午,尝试开始了。我怀着恐慌的心情走上讲台。邓老师戴着眼镜、微笑着,坐在我的坐位上、注视着我。从几十双明亮的眼睛里,我看出了他们对我的支持与期望。慢慢地,我镇静下来,按照准备好的顺序,正确、条理、准时地讲完了应当讲的内容。课后,邓老师又当面对我们进行了点评。说:“这次兵教兵的尝试是成功的”。要求我写一份总结材料。思考后,我写了一篇《我是怎样走上大学讲台的?》。这件事,成了“复课闹革命”的典型。甘肃日报社的记者来到学校,进行采访。看了我的总结,大加赞扬,并指出:“这个标题太文静了,不符合时代精神,不如改成毛主席叫我杀上讲台”。我不喜欢这个“杀”字。后来,这篇总结竟刊登在甘肃日报上,只是标题改了。甘肃工业大学的教育革命受到上级的表扬。

1969年,为了纪念五四青年节50周年,我们班邀请了董长福等几位年轻的老师一齐去陇右第一名山一兴隆山游玩,初夏的原野,山青水秀,芳草溢香,松柏参天,群峰峥嵘。我们人人情满劲足,心喜欲狂,先后游览了造型别致的云龙桥;瞻仰了停放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灵柩的大佛殿;畅饮了甘甜爽口的太白泉水;登上了海拔2400多米的东山主峰。眺望远方,峰峦起伏,势如长龙,岚聚深谷,云霏太空。好一派壮丽景色!这时,杨松厚同学突然放声高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汹湧澎湃,卷起万丈狂澜……”,赢得了大家的一阵掌声。我们坐在一块草地上,拍下了这伙年轻人生龙活虎般的身影。后来,我在照片的背面,写了一首诗:

江南飞来秀丽山,兴隆胜景不虚传。

泱泱松涛响风雷,潺潺流水拨琴弦。

      坐憩净矶饮泉水,攀爬高峰望通天。

一群风流巅上笑,各自游历争相谈。

通天,指通天柱,是兴隆山海拔最高的道教建筑,位于栖云峰峰顶。原来这里建有一座八封亭,内竖一八棱石柱。

1969年6月 ,学校开展无偿自愿献血活动。人们都说生命是宝贵的,而血液应是生命的基石。为了他人的生命,为了他人的健康,青年大学生,应当献出自己的爱。于是,我挽起了衣袖,把胳膊伸进了抽血的窗口。事后,学校给义务献血者,每人发了五斤鸡蛋,用于补养。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赠了一本印有“xxx同志,光荣献血留念"的《毛主席语录》小红书,以予鼓励。

甘肃工业大学,是一所工科院校,所以很重视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1965年 9月我们刚进校后,就多次组织全校新生到工厂参观。记得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兰州石油化工机械总厂,即兰石厂。这是五十年代“老大哥”帮助建立的大型工厂。我们走进一分厂,车间里布满了高大的机床,隆隆的响声淹没大家的话语与欢笑。天车提着巨大的工件在空中飞翔。我第一次见到这些庞然大物,第一次听到这种铿锵声音。我惊奇、兴奋,感到周身有一股力量在迸发。眼前有一幕幻觉在闪动。三分厂铸造车间,铁水似小河,钢花赛牡丹。我们都看呆了,止步不前。

我们还参观了兰州热水瓶厂、兰州塘瓷厂,看到热水瓶、洗脸盆、茶缸的流水生产线,都很奇妙!我不禁赞叹"工厂真壮观!工人真伟大!”

这次参观,确实使我们开扩了眼界,增长了见闻。这比课本上的知识,太丰富、太生动了。我感奋地写下了“参观三厂有感”一文。

两三年后 ,学校又组织我们到工厂实习。我曾去过兰州水泵厂、沈阳水泵厂。在那里,我穿上工作服,跟师父学习设备操作技术。我做过钳工,当过车工,当过修理工。工厂这本书知识多,内容广。决心毕业后,到工厂去,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是美好的,甘肃工业大学在我心中更加崇高。因为那里有我尊敬的老师和亲密的同学,有我火红的青春和深长的足迹,还有我美好的回忆和灿烂的梦想。

赵清仕投稿 水力机械65级2班